>> 佛教知识
佛教常见名词
 
       佛教:佛教就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。   
       佛教是一种教育,教育目的就是为令一切众生都能达到佛陀那样至善圆满的境界。    
       佛陀与一切众生之关系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。在善恶业报规律上是平等的,众生若能依教修行也可以成为像佛陀那样的老师。
       众生,是指众缘所生的生命体,这里“众缘”是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。因有情识活动,所以也叫做“有情”。因每一众生的身、语、意行为不同,感召的果报体也不一样,也就是生命层次有高低之别。主要概括为十种,叫做十法界。
       十法界——佛教的生命观:佛教中把生命层次划分为十个等级,称为十法界。其中又分为四种圣人与六种凡夫。
       六种凡夫简称“六凡”,通常说的六道轮回也就是指这六道。
      十法界  : 
       一、佛法界,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共满之境界。    
       二、菩萨法界,为无上菩提修六度万行之境界。  
       三、缘觉法界,为入涅槃,修十二因缘观之境界。   
       四、声闻法界,为入涅槃,依佛之声教修四谛观法之境界。
       五、天法界,修上品十善,兼修禅定,生于天界,受静妙之乐之境界。  
       六、人法界,修五戒及中品十善,受人中苦乐之境界。  
       七、阿修罗法界,行下品十善得通力自在之非人境界。  
       八、鬼法界,犯下品五逆十恶,受饥渴苦之恶鬼神境界。
       九、畜生法界,犯中品五逆十恶,受吞啖杀戮苦之畜类境界也。  
       十,地狱法界,犯上品五逆十恶,受寒热叫唤苦之最下境界。总之感受果报有十种不同,故谓之十法界。
       尽管生命层次有差别。而且每个层次的福报、智慧、寿命长短以及生存与生活环境各不相同。但业力的规律是平等的,所谓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。生命层次之高低是可以通过各种行为相互转化的。
不平等的生命现象是由不平等的行为造成的,如果把我们的现有生命状态看成是一种结果,那么必然会有跟这个结果相应的诸多原因。
       三业:  业就是行为活动的意思。  
       1,从行为的施发者来说,有三种:
 身业、口业、意业。  
       2,从行为的性质来划分也有三种:
善业、恶业、无记业。
       六根:  根,能生之义。以能对外境产生感知认识,所以叫做“根”。根有六种:
    一、眼 能见色者是。以能对色而生眼识,故谓眼根。
    二、耳 能闻声者是。以能对声而生耳识,故谓耳根。
    三、鼻 能嗅香者是。以能对香而生鼻识,故谓鼻根。
       四、舌 能尝味者是。以能对味而生舌识,故谓舌根。
    五、身 能感触者是。以能对触而生身识,故谓身根。
    六、意 能知法者是。以能对法而生意识,故谓意根。
    此六根,又有“六受”、“六入”、“六处”等名。
       六尘: 尘即染污之义。谓能染污情识,而使真性不能显发,《涅槃经》中称此六尘,名六大贼,以能劫夺一切善法故也。
  [一、色尘],谓青黄赤白之色,及男女形貌色等,是名色尘。
  [二、声尘],谓丝竹环佩之声,及男女歌咏声等,是名声尘。
  [三、香尘],谓旃檀沉水饮食之香,及男女身分所有香等,是名香尘。
        [四、味尘],谓种种饮食肴膳美味等,是名味尘。
  [五、触尘],触,即着也。谓男女身分柔软细滑,及纱衣上服等,是名触尘。
  [六、法尘],谓意根对前五尘分别好丑,而于心中存留五尘影像,是名法尘。  
       六根清净:即六种感官与外境相对时,不于境中生起喜欢或不喜欢之念,就是对种种外境无动于心,但心中了了分明。这在佛教中是相当高的境界。  
       六根不净:  即对境生心,为境所转。从这一点来说,凡夫莫不如此。
       四大:  地大、水大、火大、风大。地以坚硬为性,水以潮湿为性,火以温暖为性,风以流动为性。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,都是由四大所造,如人体的毛发爪牙,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;唾涕脓血,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;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;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。  
      四大皆空:  是指地水火风等四种物性没有永恒性,没有自主性,是因缘条件和合而存在。  
      四大不调:  是指身体健康受损。
      五蕴:  蕴者,积聚之义。谓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,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,能受无量生死也。亦名五阴者,阴即盖覆之义,谓能盖覆真性也。翻译名义云:积集有为,盖覆真性。是也。  
     [一、色蕴],色即质碍之义。谓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诸根和合积聚,故名色蕴。
     [二、受蕴],受即领纳之义。谓六识与六尘相应,而有六受,和合积聚,故名受蕴。(六识、六尘、六受者,眼识受色尘,耳识受声尘,鼻识受香尘,舌识受味尘,身识受触尘,意识受法尘也)   
     [三、想蕴],想即思想之义。谓意识与六尘相应,而成六想,和合积聚,故名想蕴。(六想者,谓意识着色想色、着声想声、着香想香、着味想味、着触想触、着法想法也。)
     [四、行蕴],行即迁流造作之义。谓因意识思想诸尘,造作善恶诸行,和合积聚,故名行蕴。  
     [五、识蕴],识即了别之义。谓以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种之识,于诸尘境上,照了分别,和合积聚,故名识蕴。  
       佛教中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五蕴所成。

       大千世界——佛教之世界观  合称三千大千世界,略称大千界、大千。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。古代印度人以四大洲及日月诸天为一小世界,合一千小世界为小千世界;合一千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;合一千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。今之俗语乃袭用佛教“大千世界”一词,转用于形容人间之纷纭诸相。小千、中千、大千并提,则称三千大千世界。
       三界:  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  
       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,上自六欲天,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,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;  
       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,四禅十八天皆属之;  
       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,四空天属之。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,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。
       缘起论——佛教之宇宙发生论  事物之待缘而起。一切之有为法,皆自缘而起者。中论疏十末曰:‘缘起者体性可起,待缘而起,故名缘起。’法华经方便品曰:‘佛种从缘起。’俱舍论九曰:‘诸支因分,说名缘起,由此为缘能起果故。诸支果分,说缘已生,由此皆        从缘所生故。’维摩经佛国品曰:‘深入缘起,断诸邪见。’
       小到个体生命,大到宇宙都是依因待缘而起,也就是因缘条件和合而现起。  佛教中有四缘之说:  因缘:主因,内因。  增上缘:助缘,外缘。  所缘缘:所缘指外境,外境为人产生认识之缘,叫所缘缘。  等无间缘:指心念活动,前念为后念生起之助缘。
       四缘者:一因缘,二等无间缘,三所缘缘,四增上缘是也。  
        一、因缘 亲辨自体生自果为因,以因为缘。  
        二、等无间缘 心心所法,次第无间,相续而起。  
        三、所缘缘 心心所法,由托缘而生,还是自心之所缘虑。  
        四、增上缘 六根能照境发识,有增上力用,诸法生时,不生障碍。